沒有節律生活
2017年10月,諾貝爾醫學獎2017年度的評選結果揭曉,獲獎的是3位美國遺傳學家。獲獎的原因是因為,他們發現了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。簡單來說就是,他們找出了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,發現自己開始變丑變胖變笨的原因了。原因就是:打破了生物鐘。而打破生物鐘最常見的表現,就是熬夜。可能有人會覺得,熬了夜后面再補回來就好了啊,怎么可能還變丑變笨呢?然而隨著研究的深入,三位科學家發現,晝夜節律的紊亂,與內分泌代謝疾病,例如肥胖、糖尿病、高血壓、高血脂、嚴重的腦部疾病,例如阿爾茨海默病,乃至腫瘤的發生發展都有關聯。
《2017年全民中醫健康指數研究報告》中也指出,熬夜、睡眠不足中有四成居民處于疾病狀態。
簡而言之,2017年的諾貝爾醫學獎,其實就在告訴所有人一件很簡單的事:要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,按時吃飯,按時睡覺。那么到底怎么才算熬夜呢?比如凌晨4點睡,中午12點起,算熬夜嗎?嚴格來說,不算。丁香醫生曾科普過:目前有兩個公認的調節睡眠的影響因子,一個是生物鐘,另一個是睡眠自我平衡。也就是說,睡眠的一個重點是“要規律”,另一個是“要睡夠”。如果一直都是凌晨 4 點睡、中午 12 點起,并且習慣了晝伏夜出的生活,習慣了 12 點之后才睡,就不算是熬夜,是“晚睡”。這也就是三位科學家所說的“節律生活”:根據自己的規律生活。如果睡眠時間長度和睡眠質量都不差,晚睡沒什么問題。但是最怕的是,明明隔天要早起,還要熬到半夜三點,睡三四小時就要起來的情況。
一個人慢慢變丑的跡象之一,是開始打亂自己的生活節律,損害自己的健康。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,保持健康的身體,是保持美的基礎。
隨意定下結論
曾經有個很火的泰國公益廣告:視頻開端,看過去兇神惡煞的老板娘,前往自己經營的市場收取小販攤位租金。來勢洶洶的她徑直來到賣肉的攤位前,一把搶過小販的秤狠狠地摔在了地上。不巧,這個“仗勢欺人”的畫面,被剛好目睹這一幕的網友偷拍發到了網上。視頻短時內迅速傳播,不到三天時間就已經過百萬點擊。輿論可想而知,義憤填膺的網友幾乎是一邊倒的責罵這位老板娘:“死老板娘、 變態,大家都別去那里買菜了,讓她干不下去!這種人可以去死了……”
接著廣告開始出現了各種反轉:
老板娘看似收租金絕不手軟,但她發現商販多給租金就立馬退還;
看似強行拉走商販,其實卻是因為商販病犯,要帶他去僻靜的地方休息;